許多法師或講法者都談論著:自有佛性或自己原是佛的講述,殊未能發現(或忽略)緣起性空的本質意涵?!前晚,與臉書上的朋友談及關於類似此問題,我覺得 印順導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11831184)中講述,相當有意思:

 

阿羅漢入涅槃,以為生死已斷盡了。其實,如熟睡一樣,雖心識不起而命不離身。阿羅漢所得的涅槃,其實是禪定。定力是有盡的,等到定力盡了,感覺到生死不盡,所以有大疑惑。這就是『楞伽經』所說的:「得諸三昧身,乃至劫不覺。譬如昏醉人,酒消然後覺,彼覺法亦然,得佛無上身」。阿羅漢的涅槃,是定境,所以不是真涅槃。這與聲聞佛教,批評外道的涅槃不真實,只是無所有定等定境,理由相同。法華會上的阿羅漢們,知道自己是菩薩,直向佛道,當然不用方便的涅槃安息。沒有聽見『法華經』的,入了涅槃,等到定力消了,感覺到生死未盡,就會見佛聽法而向佛道,如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一(大正九‧七下)說:

  「比丘實得阿羅漢,若不信此法(華),無有是處。除佛滅度後,現前無佛。……若遇餘佛,於此法中便得決了」。

  阿羅漢入涅槃,而生死不盡,漸漸的引向「意成身」與「變易生死」說。充分表明出來,那是後期大乘的事。

  「佛性」與「如來藏」說,在後期大乘時期,非常的盛行。『法華經』說聲聞與緣覺,都是要成佛的,所以有的也就依『法華經』「繫珠喻」,說二乘本有「佛性」了。「繫珠喻」是這樣說的:有人在醉臥中,親友給他一顆無價寶珠,繫在衣服裏面。那人後來非常貧苦,遇見了親友,親友告訴他:衣服裏繫有無價寶珠,可以賣了而獲得富裕的生活。「衣裏明珠」,或解說為眾生本有「佛性」,只是為無明迷醉,自己不能覺知,所以取聲聞小智為滿足。知道本有「佛性」,就向佛道了。「繫珠喻」所比喻的意義,如『妙法蓮華經』卷四(大正九‧二九上)說:

  「佛亦如是,為菩薩時,教化我等,令發一切智心。而尋廢忘,不知不覺,既得阿羅漢道,自謂滅度。資生艱難,得少為足,一切智願猶在不失」。

  經上分明的說,譬如無價寶珠的,是「一切智願」──願求佛一切智的大菩提心。釋迦佛為菩薩時,教化五百羅漢等,「令發一切智心」,但在生死長夜中,廢忘(退)了大心,取阿羅漢道。「菩提心」一經發起,「種佛善根」,雖然一時忘了,也是永不失壞的。所以阿羅漢們的迴入大乘,成佛種子,正是過去在釋迦菩薩時,受教化而勸發的「一切智願」。依「繫珠喻」,這那裏是本有「佛性」?經上說:「諸佛兩足尊,知法常無性,佛種從緣起,是故說一乘」。佛種是從緣而起,依善知識的勸發而起的。所以從緣而起,只因為一切法是常無自性──畢竟無性空的。由於一切法無性,所以一切法從緣而起眾生也能從緣發心,修行而成佛。佛深徹的證知了無性緣起,所以說一乘,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。『法華經』的思想,原是承『般若』畢竟空義而來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法華甚難 的頭像
    法華甚難

    我思 印順導師

    法華甚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